攻堅無人區——木壘風電建設紀實 |
|||||
|
|||||
|
在距木壘縣城180公里的無人區深處,在國家電投上海電力120萬千瓦風電項目(6標段)施工現場,青海公司的項目建設者們正經歷一場與自然環境的艱苦博弈。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,只有肆虐的沙暴、滿布碎石的荒野,以及寸草不生的蒼涼。信號盲區、電力短缺、水源匱乏,每一項都考驗著建設團隊的毅力與智慧。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,他們用雙手和鋼鐵機械,書寫著現代版的英雄史詩。 無人區里的“電力堡壘” 項目所在區域遠離電網,三臺柴油發電機成為這片無人區的電力支柱,它們24小時輪換運轉,發出的轟鳴聲成為這片荒原唯一的背景聲。然而,高溫天氣下,發電機故障頻發,每次搶修都要頂著近40℃的烈日完成。更難的是,柴油供應全靠從縣城的漫長運輸,一趟路要跨越3小時的爛路,遇上雨天便泥濘難行。一旦柴油斷供,設備運轉、混凝土澆筑都將被迫中斷。為確保電力穩定供應,項目團隊時刻保持警惕,以及時應對各種突發狀況。 三十公里的“飲水長征” 項目周邊水資源極度匱乏,項目部距離水源地約30公里,為了節約用水,項目部預備了2個2立方的水箱,每個宿舍配備了1只50升的水桶。節約用水是項目人員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,每次用水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,生怕水被浪費了。因為他們理解,這往返一趟60公里的運水歷程是多么的艱難和不易,顛簸的碎石路,水罐在水的拍打下渾身作響,每一條焊縫都似要迸裂,并滲漏出水滴,灑在水車的轍印上。后勤人員回憶說:“最困難的是吃飯問題,從縣城運一趟蔬菜瓜果要6小時,遇上雨天路面泥濘,運輸車經常被困在半路。”為了維持施工現場的基本運轉,團隊對用水規劃得極為嚴格,每一滴水都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。 碎石陣里的“輪胎危機” 施工現場遍布尖銳碎石,這樣的路面成為施工車輛的“頭號敵人”。載重卡車平均每天爆1-2個輪胎,有時甚至更多,司機無奈地笑著說:“不是在換胎,就是在換胎的路上。”為了減少損耗,項目團隊采取了多項措施:每次出發前仔細檢查輪胎,必要時清理路面碎石,并且在特別崎嶇的路段安排專人護送車輛。即便如此,每月的輪胎損耗成本仍比普通工地高出3倍以上。 7月的一個雨夜,一輛拉運鋼筋的卡車在距營地10公里的泥濘路段陷入深坑,車輪越陷越深。司機用對講機緊急呼救后,項目經理帶領12名工人冒雨趕往救援。雨勢如注,手電筒的光在雨幕中只能照出3米遠。大家嘗試用鏟車拖拽,但路面濕滑,鏟車也無法發力。有人提議用碎石墊路,于是,項目部人員分成兩組:一組冒雨在附近撿拾石塊,一組在泥坑周圍壘石堆。雨水順著安全帽流下來,每個人的衣服都能擰出水來。有人腳下打滑摔倒,立刻有人伸手拉一把;有人累得喘粗氣,就換下一個人頂上。大家喊著號子,用鐵鍬鏟泥、用撬棍墊石,像一座人形屏障。經過3個多小時的奮戰,卡車終于被拖了出來。回程時,大家擠在一輛車里,渾身濕透、疲憊不堪。司機師傅說:“當時真怕困在這兒,看到你們的車燈從遠處過來,就像看到了救星。”這次救援后,團隊專門配備了3套應急牽引設備和防滑鏈,還組建了24小時應急救援隊,確保隨時能快速響應。 汗水淬煉的豐碑 7月28日,首臺風機吊裝前一天,項目團隊在會議室里召開最后一次方案研討會。盡管地表溫度仍有40℃,大家仍圍坐在一起,風扇嗡嗡作響卻吹不散悶熱。吊裝隊長指著圖紙說:“如果吊臂角度再精確1度,就能避開側風影響。”質量監督員立刻反駁:“不行,角度太小會增加螺栓對接難度,得算好溫差導致的金屬膨脹系數。”從設備參數到天氣預判,從人員分工到應急方案,大家各抒己見,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。有人突然想起白天勘查時發現的一處地面凹陷,趕緊在圖紙上標注:“這里地基承載力可能不夠,得提前用鋼板加固。”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補充道:“說得對,吊裝時必須安排專人緊盯風速儀,一旦風速超過6級,立刻停止作業。”不知不覺,討論持續到凌晨,有人端來涼饅頭和咸菜,大家邊吃邊繼續討論,最終將方案細化成28個步驟,每個環節都明確了責任人。第二天吊裝時,從設備就位到螺栓緊固,一切都按計劃順利推進。當風機穩穩立在戈壁上時,大家擁抱在一起,眼里的血絲里藏著共同的驕傲。 盡管面臨諸多困難,青海公司的建設者們依然堅守崗位,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智慧,克服重重障礙。他們堅信,當項目建成之時,這些曾經的艱辛都將化作最珍貴的記憶。而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,也將因為他們的付出,煥發新的生機。 |
|||||
|
|
| 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| 瀏覽次數:
|